S&P LAW FIRM

尊崇也,喜好也;正义也,大道也。

疫情防控特刊 | 当前认定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行为适用法律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0-02-05阅读量:1720

1月31日,青海警方发布了一则通报,全文如下:经公安机关初步侦查,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汉水沟村村民苟某,长期在武汉务工,近日返宁后,拒不执行西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关于“重点地区人员需向社区(村)登记备案,并主动居家隔离”的要求,故意隐瞒真实行程和活动,编造虚假归宁日期信息,对自己已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刻意隐瞒,欺骗调查走访人员,且多次主动与周边人群密切接触。特别恶劣的是,苟某有意隐瞒其子与其一同从武汉返宁的事实,其子也多次在外活动,并密切接触人群。目前,苟某和其子已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苟某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青海省西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严重干扰破坏疫情防控工作,现苟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采取相关措施,并隔离收治。

武汉新型肺炎爆发以来,类似这样的案例全国已有好几起,所以,当前依法正确认定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行为的法律适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犯罪的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其中第一条规定,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按照两高司法解释,在认定本罪的犯罪客观方面来讲,主要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得重大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如: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原体,向人群、公共场所或者公共水源故意投放、传播的行为。这种投放、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行为,杀伤力非常大,无异于用生化武器袭击社会,所以,本罪最高刑为死刑。就犯罪主观方面来讲,必须是直接故意,这个故意是对向人群、公共场所或者公共水源故意投放、传播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故意,间接故意或过失不构成本罪。已确诊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即使违反政府“强制隔离治疗”规定的,与不特定人接触,造成多人被感染致使被感染的患者死亡等情况,情节严重的,也不构成本罪,按司法解释应按过失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

二、过失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犯罪的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其中规定,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解释规定的以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方法实施的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理解与适用时要把握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已经被政府定点医院确诊为突发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如果行为人在没有被确诊为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前,或者虽然已经被确诊但是其本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突发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即使造成突发传染病传播的,不能定罪,这条非常重要。

2.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拒绝卫生、检疫部门对其采取的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等行为。如果有关部门没有对其采取上述措施的,甚至病人去求医被拒之门外而造成传染病传播的,这种后果就不能让病人或者疑似病人负责。

3.必须造成传染病的传播且情节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所谓造成传染病传播,是指由于行为人的上述行为,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感染上传染病,所谓情节严重,如造成多人被感染致使被感染的患者死亡等情况,情节不严重的也不构成本罪。构成本罪必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体现主观罪过与客观行为的统一,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统一。犯本罪,刑法规定最高刑为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关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是指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本罪属危险犯,必须以发生法定的危害危险,即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为必备构成要件。甲类传染病,就目前而言,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和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严重危险是本罪危害结果的选择性构成要件。其中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属刑法理论中的实害结果,其对应的犯罪形态是实害犯;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严重危险属刑法理论中的危险结果(具体危险结果),其对应的犯罪形态是危险犯(具体危险犯)。在司法实践中,具备上述二种危害结果之一种,并同时符合本罪的其他构成特征,即可构成本罪。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过失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罪存在法条竞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很好的解决了理论及司法实践中的分歧,两高的司法解释就是定罪量刑的依据。

目前国务院规定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在国务院没有增加甲类传染病种类以前,按罪刑法定原则,不能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作扩大解释。


手机扫一扫
分享给我的朋友

尚公新闻